首頁 > 宏觀 > 正文

秋海棠:地圖上的“中華民國” 品味歷史的流轉(zhuǎn)

2021-01-18 15:49:01來源:鳳凰周刊

臺灣開放大陸地區(qū)民眾自由行后,來自內(nèi)地的背包客與旅行團團客逐漸成為臺灣商圈消費主力之一。尤有甚者,由于近年來民國熱的推波助瀾,不少

臺灣開放大陸地區(qū)民眾自由行后,來自內(nèi)地的背包客與旅行團團客逐漸成為臺灣商圈消費主力之一。尤有甚者,由于近年來“民國熱”的推波助瀾,不少以知識分子自詡的游客到臺灣旅游,總不忘了要安排赴24小時營業(yè)的臺北誠品或其他大型書店逛逛走走、買書購物,這也成了內(nèi)地游客到臺灣來最夯的個人文化游程之一。連帶讓臺灣書店販賣的中華民國地圖,也以其秋海棠的造型,成了內(nèi)地游客們的最愛。據(jù)說不少人買來收藏,或作為另類伴手禮以茲紀念。

內(nèi)地游客之所以對中華民國地圖有興趣,主要是因為臺灣此間的《中華民國全圖》,是依民國時期認定的中國固有疆域而繪制,迥異于目前流傳的官方地圖以及國界認定,自然看來別有一種懷舊與新奇的感覺。

尤其在臺灣官方認知中,外蒙古并未獨立,而是屬于中國的特殊行政區(qū),所以也列在中國版圖上——這也就是所謂的秋海棠地圖。至于疆域的四極,大略是東至東經(jīng)135度4分、黑龍江與烏蘇里江匯流處的黑瞎子島;西至帕米爾高原、東經(jīng)71度噴赤河;北到北緯53度57分的外蒙古、薩彥嶺脊;南至北緯4度南沙群島的曾母暗沙。從歷史角度觀之,的確不失為一件有象征意義的紀念品。

倒是因為臺灣在民進黨執(zhí)政時期,為強調(diào)臺灣本土性,廢除了《中華民國全圖》需以固有疆域為準的規(guī)定,取而代之的是《臺灣地圖》,疆域大幅縮水三百多倍,過去許多打著“中華民國全圖”招牌的地圖,如今更只能看見以類似番薯造型的臺灣為主體,不再包含大陸地區(qū)在內(nèi),因此所謂秋海棠地圖在市面上日漸稀少,如今能在書店找到一張以中國固有疆域為主的地圖,還不算一件容易的事。

國民黨堅持秋海棠的固有疆域

國民黨來臺之后,無論歷史與地理教育,仍延續(xù)大陸時期的主軸,以全中國為軸心,也就是日后被民進黨批判為“大中國主義”的文化政策;但由于國民黨當局對大陸地區(qū)已無治權,所以雖然許多大陸行政區(qū)域或各省的范圍已然被新中國重劃甚或改名,臺灣的歷史課本與地理課本仍維持1949年之前的名稱與界定,中國面積仍維持1141萬8174平方公里,是世界第二大國。

例如在臺灣,包括臺灣在內(nèi)有35個省,以及海南特別行政區(qū)、蒙古與西藏地區(qū);而且青海省旁有個西康省,北京還叫北平,尤其鐵路名稱、范圍、長度也都沿襲舊制。

尤其在外界關注的外蒙問題上,由于臺灣官方堅持外蒙并未獨立于中國之外,因此不但在學校教育上有所著墨,甚至國外進口的地圖及地球儀,只要數(shù)量是一個以上,都必須檢附“內(nèi)政部”的同意文件,同時中國的疆界必須修正為“含外蒙古”后才準予進口。

這些對原有行政區(qū)劃的堅持,不但突顯蔣介石“漢賊不兩立”,爭正統(tǒng)、正朔的原則,同時成為臺灣各級學??荚嚨闹饕}材。因此直到1980年之前出生的臺灣五年級、六年級學生,都還是接受類似的中國歷史地理教育。也因此上世紀80年代開放探親之后,許多臺灣民眾到了大陸,才發(fā)現(xiàn)故國的疆域與名稱已不復舊觀,甚至有適應上的問題。

基本上,國民政府在臺由官方出版的《中華民國全圖》,較為精細者多半由“國防部”下專屬單位或聯(lián)勤總部繪制,并不公開對外販賣,因此長年來,市面只能看到民間版自行印制的地圖,并未有官方認定的標準地圖。

但由于民間版本雖然依法要先送審才能印刷發(fā)行,可是在精確度及數(shù)據(jù)考證、編圖依舊屢生爭議,加上1980年代,兩岸民間展開交流,唯恐遭到“中共統(tǒng)戰(zhàn)”,混淆了“中華民國”的認同,最后臺灣當局先是制訂《編印我國大陸地區(qū)地圖注意事項》,為民間發(fā)行地圖的指導,同時要求印刷前一律送審。并于1985年開始發(fā)行編印四百萬分之一的《中華民國全圖》、五十萬分之一的《臺灣區(qū)全圖》及三千萬分之一的《世界全圖》,共計三種標準地圖,此后并不定期出版,約6年印刷一批。

倒是在1998年,國民黨當局也對地圖問題做出了新的突破,先是正式開放了對于中華民國地圖的審查態(tài)度,許可民間印制的大陸地圖在維持原有疆界及首都之外,可以完全采用中共當局現(xiàn)行的行政界與地名。

緊接著,在官方《中華民國全圖》方面,雖然仍維持國民政府播遷臺灣地區(qū)前原狀,但也首度以較淺顏色畫上現(xiàn)行中國行政界與地名并陳。這是兩岸分隔多年來,臺灣正式官方版地圖首度出現(xiàn)對岸行政區(qū)劃可供對照,也是政治意識禁忌的一大突破。

民進黨版官方地圖正式排除外蒙

2000年民進黨執(zhí)政后,臺灣官方立場則出現(xiàn)大轉(zhuǎn)變,首先就是外蒙問題。

對國民黨的歷史論述而言,外蒙古始終是中國的一部分,只是在蘇俄蠱惑與操作下,成立了外蒙古人民共和國,但國民黨并未承認其合法地位。直到在國共內(nèi)戰(zhàn)時期,國民黨被迫接受列強的《雅爾塔密約》,與蘇俄簽訂《中蘇友好同盟條約》,因此才初步承認外蒙通過自決投票而獨立,但其國界仍須待談判而定,剛好內(nèi)戰(zhàn)正酣,國民黨也沒空閑去處理此一問題。

1949年后,國民黨轉(zhuǎn)進臺灣,為了爭取正統(tǒng),蔣介石以蘇俄并未踐約支持國府為由,于聯(lián)合國提出控蘇案,最后并獲通過,因此國民黨宣布廢除《中蘇友好同盟條約》,此后國民黨一直以此為本,堅持外蒙古獨立已失其效力;外蒙古獨立案更一直是國府在國際外交與聯(lián)合國事務上爭執(zhí)的焦點,即便日后外蒙古已經(jīng)是聯(lián)合國會員國,蔣介石對內(nèi)仍拒絕承認此一事實。

但隨著民進黨與黨外勢力擴大,所謂中國固有疆域以及外蒙主權的歸屬問題,成為民進黨政治操作的重要議題。例如1993年,民進黨立委就曾帶頭要求臺灣“司法院”大法官會議進行憲法解釋,認為1949年后,中華民國未曾在大陸及外蒙行使領土主權,因此所謂中華民國的固有疆域不該屬于中華民國的領土范圍。

雖然最后此舉被打了回票,但也可以看出民進黨民代在此議題上有斧鑿的痕跡。同時隨著李登輝大打本土化議題,炒作廢省等政治事件,有著濃厚大中國思想的《中華民國全圖》,也的確越來越顯得不合時宜。

尤其民進黨上臺后,國家觀點更弦易張,終于由官方首度公開表示,將外蒙古自中華民國領土排除,認定外蒙古非中國“固有疆域”,同時公告修訂《編印大陸地區(qū)地圖注意事項》,明訂“我國大陸地區(qū)與外蒙古之界線以‘國界’符號標示之”。形同認定外蒙古是一個獨立國家。

民進黨也宣稱,為增強雙邊外交,加上中華民國實在沒有理由再主張擁有外蒙主權,因此做此決定,而糾結(jié)數(shù)十年的外蒙古關系也至此底定。換句話說,國民黨長年以來營造國家疆域系秋海棠形狀的認知,已經(jīng)遭到民進黨徹底打破,所謂中華民國的大陸地區(qū)疆域圖,也因此向新中國的“老母雞”看齊。

緊接著,為配合臺灣全面廢除管制出版事務的出版法,民進黨也于2004年宣布,同步廢止《水陸地圖審查條例》,因此民間出版中華民國地圖不用再送審,所以臺灣出版的地圖出現(xiàn)了領土、統(tǒng)獨各自表述的狀況,放任不同政治立場發(fā)行者各自主張領土范圍;相對地,也放松了《中華民國全圖》需包含大陸地區(qū)疆域的限制,營造出所謂臺灣已然實質(zhì)獨立于中國之外的民間想象。

于此同時,民進黨也宣布,未來不再出版官方版的《中華民國全圖》,僅僅會印行四十萬分之一比例尺的《臺灣區(qū)全圖》。接連的幾個措施,等于在形式上否認了所謂中國大陸是中華民國領土的“大中國”概念主張。

從地圖品味歷史的流轉(zhuǎn)

在過去,臺灣流傳過一句笑話,就是臺灣學生讀的地理,都是大陸學生讀的歷史;臺灣學生讀的歷史,都是大陸學生看的章回小說。說來諷刺,這其實正反映出了兩岸分離數(shù)十年后,彼此間的隔閡與陌生,以及兩岸民間交流的必要性。

只是歷史無情地流轉(zhuǎn),如今在臺灣,在蔣家時代屹立不動50多年的“秋海棠”,似乎也已慢慢走入歷史幕后,甚至有許多臺灣新生代不再知道“秋海棠”的涵義,對故國缺乏感情而只知有臺灣;這種情感認同上的日漸淡薄,取而代之的是,中國大陸成為臺灣的年輕族群心目中,工作機會、經(jīng)濟前景更為蓬勃發(fā)展的地方,如此變化,看歷史離合,的確讓人感慨。

倒是在臺灣一度乏人問津,甚至被認為是政治不正確的《中華民國全圖》,隨著大時代的變化,以及大陸觀光客的青睞而翻紅,卻成為足以紀念臺灣行的禮品之一,倒也算得上是兩岸交流中頗耐人尋味的小小插曲。

關鍵詞: 秋海棠 地圖 中華民國

責任編輯:hnmd004